当前所在位置: 首页 > 旅游人物

画家邓世华:依依不舍蜀乡情

2012-02-20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

核心提示:见到泸州籍画家邓世华,我感叹,这人有“大仙”气质,像是从神话故事里跳出来的,貌似八仙里的汉钟离。

  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。耳顺的意思是,一听别人的话,立刻能理解其涵义。六十岁的邓世华,有点儿这意思。我说,对中国山水画,自己是门外汉,他回:对山水画没有进行专业研究,很难作出判断,包括某些所谓的业内人士,也不行。于是,花了近半小时,他把中国传统山水画,捋了条脉络,从魏晋南北朝——敦煌壁画,到新派山水画,从吴道子到王维,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,大致翻了个遍……




在静谧的空旷中写意 泸州籍画家邓世华的蜀乡情

  见到泸州籍画家邓世华,我感叹,这人有“大仙”气质,像是从神话故事里跳出来的,貌似八仙里的汉钟离。体型略微发福,扎着马尾的花白长发,标准艺术范儿。最具特点的是那双大眼,被他的学弟王焕波(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访问学者)调侃为:上下眼皮距离过长,懒得眨眼,干脆就这么瞪着。

\
在静谧的空旷中写意 泸州籍画家邓世华的蜀乡情

  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顺。耳顺的意思是,一听别人的话,立刻能理解其涵义。六十岁的邓世华,有点儿这意思。我说,对中国山水画,自己是门外汉,他回:如果对山水画没有进行专业研究,很难能作出判断,包括某些所谓的业内人士,也不行。于是,花了近半小时,他把中国传统山水画,捋了条脉络,从魏晋南北朝——敦煌壁画,到新派山水画,从吴道子到王维,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,大致翻了个遍,我受益匪浅。整个过程,他谈吐洒脱,知之甚广,毫无装腔作势的样子,以至于我能想着层峦叠嶂的山峰,古代大家作画时的疯狂与荒诞,还能闻到林间溪水的味儿……

  我想,我必须对这个学院派老头儿,肃然起敬!

  邓世华把画山水画的过程,比作修炼,这是一种境界。北京,六年,每天作画十来个小时,可归为“修”;写生、临摹、创作;再写生、再临摹、再创作,如此重复,可归为“炼”。这般境界,我觉得有点儿超现实,超自我。不过,要想找深邃里的东西,还得去他画里找。

  我求证了一下“本味艺术”,它是一个代表共同艺术志向和抱负的画家群体。这种志向和抱负,也可称作“野心”。理由是,他们是有意识和目的地专攻中国画领域,把艺术拉回本位,也就是艺术自身。对于这种使命感,我们得尊重。邓世华是群体中的一员。

\
在静谧的空旷中写意 泸州籍画家邓世华的蜀乡情

  从邓世华口中,我反复听到“贾又福先生”的名字,他的老师,卓著的山水画家,师承山水画大师李可染。邓世华说,当看到以贾又福先生为首的一批新崛起的山水画家,让山水画以一种崭新的面貌,呈现在他眼前时,豁然开朗,像找到一把诠释内心的钥匙,直往魂儿里钻,“那种绘画的表现方式太符合我的性情了”。我问他,那阵儿是什么时候,他说,八十年代的事儿了……
 传统文化底蕴

  很难想象,早前,邓世华对中国传统山水画同样陌生,甚至用了“反感”这个词。“当时,我看到很多山水画都是明清后的”,以他的审美眼光看,有些颓废,古板、陈腐味儿重。直到以贾又福先生为代表,山水画新生力量的问世,邓世华算是找到了颠覆的快感,“史诗般的”、“宏大的”,他这么来形容。这符合邓世华的性情,激情、奔放。

  邓世华曾看到四川美院的学生作画,羡慕至极,直到考上这所川内著名的美院,才算圆自己一个梦。油画、水粉画,邓世华都有接触,都能画,“但上个世纪末,我才开始画山水画”,完全靠他自己摸索,这是种缘分。

  也是偶然,著名美术史论家、书画家刘曦林,看了邓世华的画,作出的评价是:作为地方画家尚算不错,但要更进一步,得去北京专门研究。邓世华说,听了,那真叫震动!路怎么走?怎么提高?邓世华心里没谱。“但必须得走出去,思想、观念、认识才能上升”,邓世华很坚持。中国艺术学院研究生班,贾又福先生,这让寻梦的邓世华有了方向。2006年,邓世华去了北京,他所说的“请假”等同于辞职。那年,邓世华53岁,走的路,他说叫“求学”。

  多少人因为文化,迷上了北京,那一砖一瓦堆砌的历史沉淀,让寻梦的人诚惶诚恐。在北京,邓世华除了练就扎实的技巧,对山水画的发展过程,也开始了研究,“画山水画,你必须具备传统文化的底蕴”。他提到很有趣的一点是:老有人在讲学习传统,我们进去了却出不来,实际上是你根本没有进去,因为你没有进去,所以就无从谈出来。邓世华喜欢用辩证的眼光说事,他说这其实跟诸葛亮的八卦阵道理相通,首先得琢磨这个阵,接着才是进出的问题。先有什么,再有什么,这又像是逻辑问题。“李可染先生经常教导他的弟子,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,再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,只有当你用了最大的功力,深入系统地了解中国山水画长河中有多少大师名家,你才能找出彼此间的差距”,这属于长期实践和研究的过程。

  说到北京六年的体会,他总结为:作为一个绘画者,最大的收获是系统地、深入地了解到山水画的整个发展过程,如果没有这个切入点,一个人要想半道发展,的确是很难一件事。
需要开拓创造

  邓世华把画山水画的过程,比作修炼。写生、临摹、创作,循环往复。“在自然中吸取的养分是最真实的”,因此,他每年都会背着画板和工具,与学友一道,外出写生。写生对于邓世华来说,意味着,对山石结构的研究,对人文地理的研究,对自身情感的陶冶。那些比较原始,荒凉偏僻的山村,成为邓世华的寄情之地。“春天一个月,秋天一个月,在山里面吃住,没有电话,还经常停电”,日出而“作”,日落而归,像极了山水画里的场景,这或许可称作写意式生活。据说,邓世华写生时,态度极为专注。在高家白写生时,他和学弟在老乡房顶上一画就是三天,太阳出来无处躲藏,中午老乡做饭时,烟囱里冒出浓烟,呛得学弟捂着鼻子四处乱跑,他却纹丝不动。

  谈到临摹,邓世华说他特意挑选了几个典型名家,进行深入研究。“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脉络,实际上是一种传承,没有无根之木,中国的文化传承太深厚,你要想另辟奇径,必须要有根”,北宋的范宽,明末清初的龚贤、石涛,都成为邓世华“寻根”的对象。“范宽的《溪山行旅图》,我每年都会临摹一次,花上一个多月时间”。要知道,临摹《溪山行旅图》难度极大,除了过硬的技巧,还需要传统文化的底蕴,以及个人情怀的融入,缺一不可。

  画家的每一幅作品,都像是一道新的课题,需要探索,需要推翻成见,需要创造未知,意思就是不能固步自封,哪怕是三等创造,也优于一等模仿。用墨大师黄宾虹先生有这么个说法:所谓师古人不若师造化,造化无穷,取之不尽。黄宾虹先生不拘泥于古人成规,独辟蹊径,形成自己的画风。提倡“本味艺术”的邓世华,同样明白这点,拘泥于古人,早晚有穷尽的时候,“你要是被束缚在古人的圈子里,很难有大的突破”。书画家刘先银先生这么说:“邓世华的山水画,很好地理解了‘写意’的美学内涵,不拘泥于外在世界的物理形态,直入灵性的感觉,并以‘写’的方式表达‘意象’空间图景”。天真、率意,肆意洒脱。一幅八尺对开的《蜀乡》,就是很好的证明。
这是一种信仰

  王焕波先生从邓世华的画里,读出的“留白”是这样的:透过他笔下的巴山蜀水,我能寻找到他心中不曾更改的梦想,他画的《蜀乡》系列作品,一切都显得那么幽静、恬美;一望无际的竹海,明亮如镜的水田,还有二三两两的房子,组成一幅美妙的意境,由情至美,始终围绕着爱的主题。李白把美归于豪放,王维把美归于诗中有画,画中有诗,邓世华把美归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。

  邓世华给我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:在云贵边界上,每天早上起来,看着茫茫大山,神秘的山峦起伏,晚上回来炊烟袅袅,看着山野中透出的点点光亮,让人感觉充满无限遐想。这个诗意的世界,不过是邓世华19岁当知青时,所看到的画面。“19岁的人对现实和现状的敏感,加上内心的冲击,那种印象无比深刻”,所以,邓世华之后几年出的一系列作品,基本都是以“蜀乡”为题,都是源于那时的感受。他说,他抛不开自己熟悉的土地,抛不开难以割舍的蜀乡情怀。

  我突然想到肖斯塔科维奇《见证》里的那段话:关于往事,你必须说真话,否则就什么也别说。追忆往事十分困难,只有说真话才值得追忆,才能唤醒情感。

  邓世华说,他时常构思了很好一幅画,但当他画完之后,立刻觉得没有什么意义,看来他享受过程多于结果。“画画不能太刻意地以赚钱为目的,目的性不能太强,只能认认真真作画,一切才能水到渠成,随遇而安,如果纯粹是为了挣钱,倒不如不画,去干其它的”。在我看来,绘画本身就是一个艰辛的过程,功利心太强,很难有所建树。

  俄国作曲家里姆斯基·科萨柯夫一早就说,最憎恨作曲家成天抱怨生活的艰辛,他的态度是:你要是个记账的,可以发牢骚,说工作是多么枯燥无味,原本你是想当作曲家的;但你要是个作曲家,不可能说你本来想当个记账的,因生活所迫而成了作曲家。其实,绘画和作曲一样,选择了就得往下走。“一些人因挣不到钱,就觉得辛苦,觉得不值,所以画出来的画一看就知道很浮躁”。邓世华说他第一不炒作,第二不走市场,第三就想老实画画。

  在艺术征途中,画家对艺术有种陶醉的兴趣,前面总有一个向往的目标,即便是海市蜃楼,仍会不停地走下去,遥远的美的理想,充满着强烈的诱惑,这种诱惑并非金钱,而是对艺术的信仰。邓世华说,准备用接下来十年的时间,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,研究中国的山水画。照我看,这就是一种信仰。

  记者 汤骏

阅读全文
标签ad报错:该广告ID(13)不存在。
相关推荐

乌蒙山“小郎妹”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

乌蒙山“小郎妹” 姜琳 站在村头瞭望世界
(图为姜琳在成都产品推介会上致辞)作者:初 旭 巍巍乌蒙山腹地的“郎酒之...

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

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走进太平镇关爱贫困家庭学生
川南经济网讯 7月5日,泸州市红星志愿者协会会长姜琳带队前往古蔺太平镇高笠村,对...

初旭: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

初旭:从乌蒙山深处走出来的品牌策划人
上世纪80年代初,地处乌蒙山深处的川南古蔺,有一位小青年,沐浴着浓厚的红色文化,...

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

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 品酒是技术更是艺术
(白酒味蕾工匠陈筱棠在泸州浓香第一酒庄留影) 作者:初 旭 一场无休止的疫...

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

从文学到品牌 初旭从大山深处走来
作者:陈锡烈 “……大堰河/我是吃了你的奶而长大了的/你的儿子/我敬你/爱你...

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“馆痴”

全国劳模袁志成 心系古蔺当“馆痴”
——记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、“桂香文化博物馆”创办人袁志成作者:夏国...

古蔺雷亮 :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

古蔺雷亮 :用飞歌梦想 点亮人生希望
——记2021年泸州市“十大最美志愿者”雷亮图文/丁政鑫 初识雷亮,是2...

“中国好人”陈西达

“中国好人”陈西达
川石 初旭万里长江与千里沱江,越过高山,跨过平原,披荆斩棘而来,在川南大地热烈地...

“辞书狂人”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“长征”

“辞书狂人”朱发平 呕心沥血书“长征”
作者:初 旭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,红军长征的胜利,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...

“神雕侠侣”与泸州的樱花谷

“神雕侠侣”与泸州的樱花谷
(神雕侠侣袁钢与王小萍夫妇) 作者:初旭 走过雪山,流过草地,万里长江从十万大山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