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蔺那片天空(三章)
2012-01-08 本站作者 【 字体:大 中 小 】
作者:初旭
山 歌
古蔺多山,是一个山的王国,山上数不清的树木林子,山中有叫不出名儿的鸟儿、蝉儿。古蔺人天天在深山与流云、小鸟、山花作伴。高兴了,忧愁了、有什么隐秘、或有什么衷情,便坐在石头上,唱起无曲的歌来。这些山歌或婉转悠扬,或如泣如诉;近听字字珠玑,远听似春雷碾黄土高坡。相传山歌起源于秦朝,所以山歌也叫“情歌”。
打开窗户,或是一条小溪缓缓流去,或是一片红枫如火如茶;或山岚,或花香;或浓或淡,或深或浅,无处不是一片田园风光。深山老林里,幽谷小河边,万籁俱寂,只听山歌袅袅,那是山里人的爱情在悄悄地抽蕙扬花。
古蔺人追求现代征婚时尚,也不拒绝传统的求偶方式。男女相互倾慕,也常常不便启齿。但他们不喜欢媒婆从中摇唇鼓舌,搬弄是非。于是,便用山歌求偶,把满腔的情与爱倾泻在声声的山歌中,难怪古蔺男人唱:
高山种养不用灰,
情哥探花不用媒。
不要猪羊不要酒,
唱首山歌迎妹回。
古蔺男人唱了,古蔺女人也唱:
千两金来万两银。
难买情妹一颗心。
媒婆嘴巴磨出血。
抵不着情哥山歌情。
古蔺山歌,优美动听,感情朴实。千百年来,一直为山里人所爱所唱。在新时代,伴随着悠扬的山歌,必将产生古蔺人新的爱情传奇故事。
唢 呐
山歌是古蔺人表达爱情的方式。那么,唢呐则是古蔺人生离死别的另一种表现。
唢呐有七孔,人也有七窍,实际上唢呐就是人的浓缩,人的另一种心声。古蔺是典型的山地,高高的峰巅,低低的峡谷,峰连峰,谷衔谷,形成波澜壮阔的大山气派。在野山上盘旋,在幽谷间行吟,人如蚁喽,不管你怎样地奔突和呐喊,撞击出来的仅仅是空谷回音,古蔺人便选择了唢呐这种发泄工具。
谁家婚丧嫁娶,锣鼓可以缺。香蜡可以缺,唯独唢呐不能缺。少了,就象一个人掉了魂,一桩事没有了中心。唢呐的吹奏很讲究;娶亲吹的是迎亲调;嫁女吹的是离娘高调;死人吹的是将军令、道士令,过山有过山调;过河有过河调,善于想象的古蔺人就是这样;赋予不同场合,不同的唢呐调子,不同的唢呐旋律。
大山绿了又黄,黄了又绿,山里的日子也一天天地新鲜,古铜色的唢呐也早已不再吹那些陈词老调,走进山里,一曲曲“春天的故事”格外悦耳动听。
背 篓
古蔺多山,山是真正的山,是雄性的山。大山孕育出来的古蔺人,自然秉承山的性格,办事:利利索索;为人:不卑不亢;说话:开门见山;理想:愚公移山。
古蔺人“移山”的方式很特别,不像泸州人那样调,也不像重庆人那样扛,而是扯起背篓背。不论男女老幼,出门总不会忘记心爱的背篓,那些呀呀学语的孩子,没有漂亮的积木,呜呜的火车,最早的玩具就是镰刀和背篓,头缠白帕的汉苗妇女,背着一代代人的命运,上山或下河,爬一级级的石阶,趟一道道的冰河。嗷嗷待哺的孩子,坐在背篓里,枕着野花入梦香。猪儿、羊儿用背篓盛着,从一个村子背到另一个村子,从乡村背到集镇,是那么的温顺,不动也不叫,换回的是一脸劳动的喜悦。古蔺女人用背篓背上百斤的柴禾,数十斤的稻谷、烤烟,侧着身子从林中穿越,在鼻斗岩上爬行,气不喘,心不跳,眼不花,一副泰然自若。她们将山里不值钱的山苕、兽皮、猕猴桃、故竹笋等土特产背进城里,使山外人一饱眼福,她们用公平的手段把山外的布匹、电器、化妆品购进背篓,把城市文明背回家。
古蔺男人更霸道,背一只背篓就直取喧嚣的城市,野心勃勃地在城市人的眼皮底下安营扎寨。他们能咽下各种各样的“酸盐菜头”;能容忍含各种成分的城市目光;腆着肚皮的背篓能装下城市人的粗活重活;不酸不麻的腿脚能攀爬摩天大厦;能下万丈深渊,甚至肮脏的城市厕所。他们别无他求,一心一意要找钱买油,给老婆孩子缝新衣,给孩子挣书费。在城市的霓虹灯下,一群背着背篓的古蔺男人不卑不亢地在小巷深处、车站码头穿梭,像沙漠骆驼,像江河之舟,背负着别人的轻松和愉快,也背负着自己的命运。古蔺背篓,古蔺人独特的人文风景。

猜你喜欢

睡与被睡都差不多 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诗意化生活?


外地名酒批发、零售价格回落 泸州老窖本土依然坚挺


酒与道教文化结缘 泸州老窖紫砂大曲携手青城派掌门人刘绥滨


青城书院的幽香_西部旅游网--西部旅游、西部旅游资讯、旅游资讯


四川古蔺:人杰地灵丹桂镇(六章)


《泸州百业赋》来稿选登:《世界酒城宫赋》


初旭:我的父亲


名人之城道州 湖南一座古城


泸州陈大刚:笔下世界很精彩


初旭:千古传奇古蔺龙厂沟


石玉梅:清明忆祖母


初旭:我家做“大斋”


初旭:川酿酒赋(征求意见稿)


花满酒城 泸州第十八届酒城诗会暨第十届梨花诗会今日举行


古蔺石屏 一首民谣牵出的爱情


酱酒文明从赤水河启航——《中国酱酒文明史》序


邵忠奇:大行其道赋


初旭:龙厂沟的乡村医生


初旭:泸州商道


初旭:长江玉佩邻玉场
